2011年6月9日星期四

《「教會群體」與「消費心態」》

  無論從舊約到新約,「教會」所指的,是「群體」──是「一同敬拜的群體, 並同是彼此服侍的群體」──從來都只是相同的一個群體--只可惜現代人的「消費主義」心態,把它當成出外「搵食」的心態--到一處登記名字入會(領洗), 到一處吃個主菜(崇拜),到另一處吃個甜品(團契)──結果,沒有一處是他們能專一建立關係、同心敬拜的群體。無論從舊約到新約,同一群體指的是同時一同 敬拜及同時彼此服侍的信仰群體。這是應該在浸禮班時教導清楚,以致讓你知道為何要在「這教會」領洗,而不是對面街的另一教會。
  所以,當領洗的同時,當施洗的牧者問及信仰時,回應的一句:「我願意!」而從牧師的手上領受水禮時,這聲「我願意」,這水禮的儀式,是同時跟這間教會的群體宣認:「我願意跟你們結連,建立主內肢體彼此服侍的親密關係。」
  故,受洗不單是領取一份「洗禮證明」,而是領受「一群立志與你同行的信仰群體」,從這一刻起,就是這教會的會友了──這代表著有投票權、有作教會的決策權、有享用教會的一切一切的權利,甚至到死,亦享用教會的安息禮拜服侍呢!
  而同時,領洗者亦在這刻宣告委身這教會,服侍這群體......這一聲「我願意」──意義絕不簡單呵!
   信仰不是生命的點綴,教會不是到處流連的閒雜市場:這處這道主菜出名,就去享用這道主菜;那處的小食吸引,就去那處享用;另一處的甜品夠甜蜜,就轉到這兒來吃個餐後果......
  這樣的教會生活,不知道一生過後,到天了家神的面前,神問我:「可有跟祂賜予我的群體一同敬拜,彼此服侍呢?」我會怎樣回答呢?或者,可能反而會問神:「哪個是我的群體?」是崇拜那個?還是團契的那個?定是上主日學聖經課程的那個?可會回答得出來呢?
  雖然,到了今天,這群體的槪念真的給模糊了,因為教會與教會之間相隔的距 離太近了--但,我們跟「群體」的心又是否同樣的近呢?可惜的是,這卻反而成了反比--當教會與教會間的地域近了,我們很容易從這一處到另一處;可是,跟 群體的距離卻是遠了,因為人的心不曾停留在一個群體之中,卻只是遊走於一座教會到另一座教會──就好像原本是回家,卻變成了回酒店!返回酒店,可以沒有甚 麼外在的大問題,跟當中的人們仍可以禮相待,遠距離一點的關係,總是容易保持的。
  思想一下:當我們在受洗的一刻以怎樣的心態回答「我願意」?或是,在轉會禮時以怎樣的心態回答?我們怎樣跟這班神賜予我們一同敬拜、彼此服侍的群體建立關係呢?
  若是一家人的話,對家裏的事,總會因著常常接觸,對彼此的認識及了解一定 很深刻了。但若只是「間中」回家,是絕不能夠發現自己對家的認識,原來跟長留在家中的家人有那麼大的不同的。「家」是要用時間、用心力去建立、去維繫的, 這不單止是《聖經》的教導,更是我們每一個「人」實際的狀況--不花時間心力的話,這絕不可能是你的「家」,只能算是你的「宿舍」、「酒店」而已。那麼, 在「酒店」裏,當然不用你付出時間、心力去服侍、去打理、去維繫……但相對地,住在宿舍、酒店,亦永遠不要寄望能建立到家人的親密關係。這亦不是神賜予的群體,更不是神希望我們有的教會生活。
  近代的風氣可是有違教導,影響甚深呢!正確認識你的群體,建立正確的群體關係,這不單是作合神心意的事,更是領受神給我們的祝福呢!得著的,從來都是我們自己!
  期望每一位信徒都能建立「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的團契關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