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了的時候,親愛的,
別為我唱悲傷的歌;
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
也無須濃蔭的柏樹。
讓蓋著我的青青的草,
淋著雨,也沾著露珠;
假如你願意,請記得我,
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我再不見地面的清蔭,
覺不到雨露的甜蜜;
再聽不見夜鶯的歌喉,
在黑夜裡傾吐悲啼。
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
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許,也許我記得你,
我也許,我也許忘記。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 "Song"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ZejzVc8u-U&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bwCy6BkO4&feature=related
活在當下 居於永恆
充斥世界的聲音 靜聽內心的微聲 回應創造的慈聲 共享人神的回音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一條簡單的道路》簡錄自加爾各答「兒童之家」希舒.巴滿牆上的標示
「不管怎樣,總是要……」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
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
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
不管怎樣,總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
眼光遠大的人,會被心胸狹隘的小人攻擊,
不管怎樣,還是要眼光遠大;
人都會同情弱者,可是只追隨贏家,
不管怎樣,還是要為弱者奮鬥;
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
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
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錄自加爾各答兒童之家希舒.巴滿牆上的標示)
“A Simple Path” (From a sign on the wall of Shinshu Bhavan, the Children's home in Calcutta)
People are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Love them anyway.
If you do good, people will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Do good anyway.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false friends and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 Do good anyway.
Honesty and frankness make you vulnerable.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The biggest person with the biggest ideas can be shot down by the smallest person with the smallest mind. Think big anyway.
People favor underdogs but follow only top dogs. Fight for a few underdogs anyway.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may be destroyed overnight. Build anyway.
People really need help but may attack if you help them. Help anyway.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you might get kicked in the teet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ve got anyway.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
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
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
不管怎樣,總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遺忘,
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
眼光遠大的人,會被心胸狹隘的小人攻擊,
不管怎樣,還是要眼光遠大;
人都會同情弱者,可是只追隨贏家,
不管怎樣,還是要為弱者奮鬥;
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
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
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錄自加爾各答兒童之家希舒.巴滿牆上的標示)
“A Simple Path” (From a sign on the wall of Shinshu Bhavan, the Children's home in Calcutta)
People are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Love them anyway.
If you do good, people will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Do good anyway.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false friends and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 Do good anyway.
Honesty and frankness make you vulnerable.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The biggest person with the biggest ideas can be shot down by the smallest person with the smallest mind. Think big anyway.
People favor underdogs but follow only top dogs. Fight for a few underdogs anyway.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may be destroyed overnight. Build anyway.
People really need help but may attack if you help them. Help anyway.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you might get kicked in the teet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ve got anyway.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
《平凡的名字》2006年中文文學創作獎「兒童故事組」
你的名字是甚麼?
我的名字?就如我個人一樣,平凡得根本沒人記起。
「陳偉明,請在黑板上作答這算題!」數學科葉 老師請學生示範立體體積的計算。
「張嘉聰、林志傑!不許在課堂上玩耍!」中 文科劉 老師責備兩名愛說話的頑皮學生。
「鄧美珊、方國華,請替我派發習作給同學。」常識科何 老師這樣的吩咐兩位班長。
「余永榮!你為何沒有完成家課?」英 文科郭 老師在質問這位總是欠交家課的懶惰學生。
「四年級乙班的楊文康、唐家熹,不許在梯間奔跑!你們要罰站在這裏直至上課鐘聲響!」小息時,訓導主 任羅 老師向一些不守秩序、亂跑亂撞的同學執行紀律處分。
「范翠瑩和江惠玲將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朗誦節的比賽!」四年乙班的班主 任楊 老師這樣宣佈著……
一天的上學日過去,沒有人提過他的名字;一學期過去,仍從沒聽到有人呼喚他的名字。因破壞秩序而被責受罰的,從沒有他的份兒;因表現優異而被讚賞的名單中,也從不見他名字的蹤影。
整整一個學年過去了,班主任在派發成績單時,終於喚到他的名字了:「吳小凡。」
這個本是多麼熟悉的名字,但聽在耳裏,他卻反倒給嚇了一跳,他是多麼的不習慣──不習慣聽到別人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班主任把成績單遞給怯怯的他時說:「你在全年 的表現尚算不過不失,學業成績只是平平而已,不太差,但又不是很好,相信應該可以更進步的;明年可要更加努力!」差不多每年發成績單時,他總會得到相同的 評語。每科目總是及格稍上的分數,操行的表現多是「常」的評級,課外活動的表現是「尚可」。相信把這份成績單帶回家,父母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不會驚喜, 也不會憤怒!就只因為,他── 一向如是!
吳小凡在四年級結業的那一天,開始寫日記,他在這晴朗的一天,第一次這樣反問:「我的表現平平,總是沒給人驚喜,也不令人失望。吳小凡是我的名字,難道我就如名字一樣,平凡渺小得沒人記起?」
五年級開學的一天,班主 任賴 老師逐一點算人數,預備領全班同學到禮堂集會:「……張穎詩、雷凱新、郭達強……」賴 老師伸長頸項,指著身材矮小的一名學生,問:「你的名字是……」去年同班的唐家熹忍不住説:「老師又記不起你的名字了!」同學笑了起來。賴唐家熹!你這多言的學生,你的名字我一定記著。」 老師嚴聲責備:「
小凡 顧不得 老師如何責備家熹,也記不起老師怎樣安排他入隊,他在日記上重覆寫著:「又是我,又是我,不被人記起的又是我……」
上學期的秋季旅行,五年乙班的同學們一起玩集體遊戲,而小凡自薦為同學們看守物件,獨個兒靜靜地坐在樹下,看著他們玩樂。
他為何不跟大伙兒玩耍?難道他不愛玩嗎?哪有孩子不愛玩!
那麼,是同學們不許他參與嗎?也不盡是!
是小凡不敢參與而已!他認為笨拙的他總令同學們的興致全失。況且,五年的小學生涯,他已習慣了獨處。
五年級下學期,常識科的盧 老師介紹了人體的結構,令小凡感到驚訝!沒想到,單是一雙眼睛的結構竟已那麼的精密。
小凡環視同學們的眼睛,小息時更走到洗手間內的鏡子面前,仔細觀察自己的眼睛:眼簾、睫毛、瞳孔、瞳孔內的晶體……小凡一直認為自己的眼睛太小,根本就不起眼;但今天,他忽然感到,自己的眼睛是多奇妙啊!
他到走廊外,從四樓觀望校舍,忽然驚嘆自己的一雙小小眼睛,能看見的範圍竟是那麼闊、那麼遠,真是太奧妙了!
他把視線收回,俯首向下方的操場觀看,同學們在操場裏奔跑、玩樂,看得很清楚,多麼的熱鬧!
怎樣?在操場一角的後梯間,他好像看到有人伏在地上。他集中注意力再仔細察看,那是唐家熹啊!
小凡匆匆跑下樓梯,向操場奔跑,走到二樓梯間,被訓導主 任羅 老師攔截,責罵他犯了校規。吳小凡急著了,喘著氣,結結巴巴地道:「唐家熹他……我看見他跌傷了……」
原來家熹一口氣要跳下八級梯級,結果足踝弄傷了。因為在後梯的角落,所以沒被人發現。
羅 老師送家熹到醫療室時,問道:「你怎知道同學受傷的?」小凡回答:「我在四樓的走廊向下望時發現的。」老師定定望著小凡,問:「你叫甚麼名字?」
「他叫吳小凡!哎!」多言的唐家熹在疼痛中仍要搶著回答。羅 老師讚賞道:「吳小凡,你的視力很好,且又細心,能夠在那麼多人的操場內看到在角落發生的事。多虧你的視力,這位受傷的同學才被發現!更多虧你的善良,第一時間急著跑下來幫助,我才知道同學受了傷呢!」小凡羞怯地垂著頭,嘴角罕有地泛起絲絲笑意。羅 老師直呼他的名字「吳小凡」時,竟是這麼的親切、動聽啊!連家熹也充滿感激地說:「吳小凡,多謝你!」
五年級復活節假前的一個上學日,小凡的日記上寫著:「原來我這雙小小的、平凡的眼睛,不單構造奇妙,而且還挺有用呢!其實我也有不平凡的地方啊!」
復活節假過後,五年級聖經科的林 老師慰問唐家熹腳傷的情況時,向全班同學表揚小凡的行為;全班同學以欣賞的眼光望向小凡,小凡第一次感到,被注視原來可以是那麼的開心和自豪。
林老師這節聖經課所教導的,是助人的生命。他以小凡為例:「吳小凡的雙眼為他人而睜開,以致他能從那麼遠的高處看到受傷的同學;吳小凡的雙腳為他人而奔跑,以致他為救助同學而拼命衝下數層樓梯。他是犯了校規,但他是為幫助同學,而不惜第一次在校內犯下校規。」那一節課堂中,林 老師喚了吳小凡的名字不下十數次。
這一天,小凡在日記上,第一次立志:「吳小凡這個平凡的名字,要作不平凡的事!」
自此以後,小凡想著自己可以怎樣助人:我的雙手、我的雙耳、我的一張嘴、我的腦袋、我的身體、我的能力……
沒變的是:他依然瘦弱、依然怯懦、成績依然平平、手腳依然笨拙。
但在他依然獨坐一角時,他用雙眼察看同學的需要;在他依然寡言的性格上,他用嘴巴讚美身邊的人。常識科盧 老師讓同學栽種植物,他不單澆灌自己的盆栽,還看顧同學快要枯死的盆栽……
在六年級的畢業禮上,校方向畢業班同學頒發了不少的獎項:范翠瑩、呂晶琪、江惠玲、陳偉明、區晧祥、湯俊傑……逐一上台領取學科獎及學屆比賽的優異獎。
最後的獎項,是由同學們投票選出的「優秀同學獎」,這獎項的評分標準,是在同學間顯出互助的精神。林 老師讀出部份選票中所寫的「投票原因」:「『他的耳朵常聽我訴苦。』『他的眼睛總看到我心情不佳。』『他的雙手是我的好幫手。』『他的腳可跑得很快,特別是我需要幫助時。』『只有他會稱讚我。』」 連林 老師也感動起來,說:「他的心總想著別人的需要。」
林 老師宣佈:「在今屆畢業生中,獲得『優秀同學獎』的是……」台下的畢業同學竟不約而同地喊著:「吳小凡……吳小凡……吳小凡……」「吳小凡」這名字竟此起彼落地在整個禮堂裏迴盪著。坐在他身旁的唐家熹首先激烈地鼓起掌來,他推著小凡站起來,小凡便在一遍掌聲之下上台領獎。
「吳小凡是我的名字,難道我就 如這名字一樣,平凡渺小得沒人記起?」四年級第一次寫日記時所寫下的一句,兩年後的今天,這個一直以為沒人提及、沒人記起的名字,竟然在畢業禮上被眾人呼 喚;這個他一直以為平凡渺小得沒人記起的人物,今天竟然得到同學的肯定、老師的讚賞;更重要的是,每一票的背後,都在告訴小凡:他不單贏得了獎項,他更贏得了各人的友愛。
小凡曾經問過媽媽,為何替他起了這樣的一個渺小平凡的名字,媽媽含笑地回答:「這個名字可一點也不平凡啊!」
你的名字是甚麼?
我的名字──就如我本身一樣,雖然渺小,但卻毫不平凡!我是──吳小凡。
我的名字?就如我個人一樣,平凡得根本沒人記起。
「陳偉明,請在黑板上作答這算題!」數學科葉 老師請學生示範立體體積的計算。
「張嘉聰、林志傑!不許在課堂上玩耍!」中 文科劉 老師責備兩名愛說話的頑皮學生。
「鄧美珊、方國華,請替我派發習作給同學。」常識科何 老師這樣的吩咐兩位班長。
「余永榮!你為何沒有完成家課?」英 文科郭 老師在質問這位總是欠交家課的懶惰學生。
「四年級乙班的楊文康、唐家熹,不許在梯間奔跑!你們要罰站在這裏直至上課鐘聲響!」小息時,訓導主 任羅 老師向一些不守秩序、亂跑亂撞的同學執行紀律處分。
「范翠瑩和江惠玲將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朗誦節的比賽!」四年乙班的班主 任楊 老師這樣宣佈著……
一天的上學日過去,沒有人提過他的名字;一學期過去,仍從沒聽到有人呼喚他的名字。因破壞秩序而被責受罰的,從沒有他的份兒;因表現優異而被讚賞的名單中,也從不見他名字的蹤影。
整整一個學年過去了,班主任在派發成績單時,終於喚到他的名字了:「吳小凡。」
這個本是多麼熟悉的名字,但聽在耳裏,他卻反倒給嚇了一跳,他是多麼的不習慣──不習慣聽到別人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班主任把成績單遞給怯怯的他時說:「你在全年 的表現尚算不過不失,學業成績只是平平而已,不太差,但又不是很好,相信應該可以更進步的;明年可要更加努力!」差不多每年發成績單時,他總會得到相同的 評語。每科目總是及格稍上的分數,操行的表現多是「常」的評級,課外活動的表現是「尚可」。相信把這份成績單帶回家,父母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不會驚喜, 也不會憤怒!就只因為,他── 一向如是!
吳小凡在四年級結業的那一天,開始寫日記,他在這晴朗的一天,第一次這樣反問:「我的表現平平,總是沒給人驚喜,也不令人失望。吳小凡是我的名字,難道我就如名字一樣,平凡渺小得沒人記起?」
五年級開學的一天,班主 任賴 老師逐一點算人數,預備領全班同學到禮堂集會:「……張穎詩、雷凱新、郭達強……」賴 老師伸長頸項,指著身材矮小的一名學生,問:「你的名字是……」去年同班的唐家熹忍不住説:「老師又記不起你的名字了!」同學笑了起來。賴唐家熹!你這多言的學生,你的名字我一定記著。」 老師嚴聲責備:「
小凡 顧不得 老師如何責備家熹,也記不起老師怎樣安排他入隊,他在日記上重覆寫著:「又是我,又是我,不被人記起的又是我……」
上學期的秋季旅行,五年乙班的同學們一起玩集體遊戲,而小凡自薦為同學們看守物件,獨個兒靜靜地坐在樹下,看著他們玩樂。
他為何不跟大伙兒玩耍?難道他不愛玩嗎?哪有孩子不愛玩!
那麼,是同學們不許他參與嗎?也不盡是!
是小凡不敢參與而已!他認為笨拙的他總令同學們的興致全失。況且,五年的小學生涯,他已習慣了獨處。
五年級下學期,常識科的盧 老師介紹了人體的結構,令小凡感到驚訝!沒想到,單是一雙眼睛的結構竟已那麼的精密。
小凡環視同學們的眼睛,小息時更走到洗手間內的鏡子面前,仔細觀察自己的眼睛:眼簾、睫毛、瞳孔、瞳孔內的晶體……小凡一直認為自己的眼睛太小,根本就不起眼;但今天,他忽然感到,自己的眼睛是多奇妙啊!
他到走廊外,從四樓觀望校舍,忽然驚嘆自己的一雙小小眼睛,能看見的範圍竟是那麼闊、那麼遠,真是太奧妙了!
他把視線收回,俯首向下方的操場觀看,同學們在操場裏奔跑、玩樂,看得很清楚,多麼的熱鬧!
怎樣?在操場一角的後梯間,他好像看到有人伏在地上。他集中注意力再仔細察看,那是唐家熹啊!
小凡匆匆跑下樓梯,向操場奔跑,走到二樓梯間,被訓導主 任羅 老師攔截,責罵他犯了校規。吳小凡急著了,喘著氣,結結巴巴地道:「唐家熹他……我看見他跌傷了……」
原來家熹一口氣要跳下八級梯級,結果足踝弄傷了。因為在後梯的角落,所以沒被人發現。
羅 老師送家熹到醫療室時,問道:「你怎知道同學受傷的?」小凡回答:「我在四樓的走廊向下望時發現的。」老師定定望著小凡,問:「你叫甚麼名字?」
「他叫吳小凡!哎!」多言的唐家熹在疼痛中仍要搶著回答。羅 老師讚賞道:「吳小凡,你的視力很好,且又細心,能夠在那麼多人的操場內看到在角落發生的事。多虧你的視力,這位受傷的同學才被發現!更多虧你的善良,第一時間急著跑下來幫助,我才知道同學受了傷呢!」小凡羞怯地垂著頭,嘴角罕有地泛起絲絲笑意。羅 老師直呼他的名字「吳小凡」時,竟是這麼的親切、動聽啊!連家熹也充滿感激地說:「吳小凡,多謝你!」
五年級復活節假前的一個上學日,小凡的日記上寫著:「原來我這雙小小的、平凡的眼睛,不單構造奇妙,而且還挺有用呢!其實我也有不平凡的地方啊!」
復活節假過後,五年級聖經科的林 老師慰問唐家熹腳傷的情況時,向全班同學表揚小凡的行為;全班同學以欣賞的眼光望向小凡,小凡第一次感到,被注視原來可以是那麼的開心和自豪。
林老師這節聖經課所教導的,是助人的生命。他以小凡為例:「吳小凡的雙眼為他人而睜開,以致他能從那麼遠的高處看到受傷的同學;吳小凡的雙腳為他人而奔跑,以致他為救助同學而拼命衝下數層樓梯。他是犯了校規,但他是為幫助同學,而不惜第一次在校內犯下校規。」那一節課堂中,林 老師喚了吳小凡的名字不下十數次。
這一天,小凡在日記上,第一次立志:「吳小凡這個平凡的名字,要作不平凡的事!」
自此以後,小凡想著自己可以怎樣助人:我的雙手、我的雙耳、我的一張嘴、我的腦袋、我的身體、我的能力……
沒變的是:他依然瘦弱、依然怯懦、成績依然平平、手腳依然笨拙。
但在他依然獨坐一角時,他用雙眼察看同學的需要;在他依然寡言的性格上,他用嘴巴讚美身邊的人。常識科盧 老師讓同學栽種植物,他不單澆灌自己的盆栽,還看顧同學快要枯死的盆栽……
在六年級的畢業禮上,校方向畢業班同學頒發了不少的獎項:范翠瑩、呂晶琪、江惠玲、陳偉明、區晧祥、湯俊傑……逐一上台領取學科獎及學屆比賽的優異獎。
最後的獎項,是由同學們投票選出的「優秀同學獎」,這獎項的評分標準,是在同學間顯出互助的精神。林 老師讀出部份選票中所寫的「投票原因」:「『他的耳朵常聽我訴苦。』『他的眼睛總看到我心情不佳。』『他的雙手是我的好幫手。』『他的腳可跑得很快,特別是我需要幫助時。』『只有他會稱讚我。』」 連林 老師也感動起來,說:「他的心總想著別人的需要。」
林 老師宣佈:「在今屆畢業生中,獲得『優秀同學獎』的是……」台下的畢業同學竟不約而同地喊著:「吳小凡……吳小凡……吳小凡……」「吳小凡」這名字竟此起彼落地在整個禮堂裏迴盪著。坐在他身旁的唐家熹首先激烈地鼓起掌來,他推著小凡站起來,小凡便在一遍掌聲之下上台領獎。
「吳小凡是我的名字,難道我就 如這名字一樣,平凡渺小得沒人記起?」四年級第一次寫日記時所寫下的一句,兩年後的今天,這個一直以為沒人提及、沒人記起的名字,竟然在畢業禮上被眾人呼 喚;這個他一直以為平凡渺小得沒人記起的人物,今天竟然得到同學的肯定、老師的讚賞;更重要的是,每一票的背後,都在告訴小凡:他不單贏得了獎項,他更贏得了各人的友愛。
小凡曾經問過媽媽,為何替他起了這樣的一個渺小平凡的名字,媽媽含笑地回答:「這個名字可一點也不平凡啊!」
你的名字是甚麼?
我的名字──就如我本身一樣,雖然渺小,但卻毫不平凡!我是──吳小凡。
後記:「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詩》139:14
《我的神是怎樣的神?》
「我的神是怎樣的神?」
當我所相信的是一個怎樣的神時,我就怎樣去回應這位神了!
我的神是慈愛的,我當以愛回應神;
我的神是公義的,我就小心謹守不敢犯錯避免神懲罰!
......當我所相信的是一個怎樣的神時,我就怎樣去回應這位神了!
我的神是慈愛的,我當以愛回應神;
我的神是公義的,我就小心謹守不敢犯錯避免神懲罰!
若我的神單只有一面時, 我這偏面的神就容易叫自己陷在跌倒甚至罪中了--
若我的神單是慈愛,就只相信祂必定愛我,無論怎樣也愛我; 人的惰性或善待自己的本質,就失去思過認罪的動力;相信我的神是寬容必赦罪的,我就容易拖著自己的錯, 容讓仍陷在錯誤中,實在是在試探神的底線到哪,神仍未出手懲罰時, 就濫用神的寬容慈愛,而寬容自己。
若我的神單是公正嚴明的神時,我就陷在步步為營, 深怕犯錯叫神不喜悅,而遭受神的懲罰!
......
「我的神是怎樣的神?」
「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 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申》14:18神是慈愛,故認罪,悔改,回轉的,祂必有豐盛的慈愛迎著我們, 祂必等著赦免我們的過犯;
神同時是聖潔的,公義的,有罪的祂必不寬容,「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是「必追討」他的罪, 絕不可濫用神的慈愛,以為自己的不足,犯錯, 神必原諒容忍寬容赦免,不回轉的以色列民, 神同樣以嚴厲的刑杖去審判懲罰他們。
《死後有生命?》
孔子回答子路:「未知生, 焉知死?」(人生的道理都未能了解, 又怎知道死後的事呢?) 此乃中國哲人的思想! 中國人思想世界, 是先從自身而起, 故要建構美好的世界, 次序是「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身未修, 又何以齊家? 家未齊, 又何以治國? 國未治, 天下又怎得太平呢?)很有道理的思想, 所以, 中國哲學之士, 中國思潮教訓, 確有其智慧之處!
然而, 人的智慧就是有限, 以致單單是修身這一步, 就足以用上一生的時間精神都未臻完善, 又有誰可以知道死後之事呢!
人對世界宇宙的無助無知, 就只能停留在人所看到的範圍, 人能知能看到的以外, 就是甚麼也看不到, 甚麼也不知道; 於是, 所見的, 就只是「如燈滅」一樣, 漆黑一片。
能滲透生死的, 有誰可告知呢? 《聖經》有一卷書卷《約伯記》其中第28章亦提及這點 :「智慧從何處來呢? 聰明之處在哪裏呢? 是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隱藏, 向空中發鳥掩蔽. 滅沒和死亡說, 我們風聞其名。」 (意思是: 沒有人可以找到萬物生命的智慧)
接著說, 唯有「神明白智慧的道理。」 原因是甚麼?
「因祂鑒察直到地極, 遍觀普天下之下. 要為風定輕重. 又度量諸水. 祂為雨露定命令, 為雷電定道路......」(意思是: 連無重量的風都是祂定其輕重, 遍地無盡的江河海洋, 是祂度過量過而成的, 幾時有雨露, 是祂的命定, 雷電發出的方向, 是祂所定的......)
要問到生與死的問題, 不能從有限智慧的人處尋得; 只能從創造生死的造物主才能找到; 唯有找到誰是創造宇宙, 創造萬物, 創造生命的源頭, 才能從祂那裏「知生」「知死」; 且亦只有在造物主那裏才找到死後的生命。
人是不可知萬物宇宙的奧祕, 若只從人的智慧中想找答案, 找到的, 就只是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所述的各自限制。
我很愛中國的思想: 為著世界, 為著別人, 是應從自己開始認識開始學習, 但單靠自己, 就永遠只停留在自身的限制範圍之內了. 當看不到的, 就只能解釋為沒有了。
聖經《傳道書》第3章有言: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又將永恆放在人心裏. 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 人不能參透。」 是神創造人時, 已把永恆放在人心裏, 所以, 人自古便會「天問」, 總會向自然規律限制範圍以外, 去發問, 去尋求答案。
或者, 在這刻, 問到, 想到這從來沒聽過的問題, 這[時]所引起的思想, 也一定是美好的:「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是為著對生命對生死, 能向準方向去尋求, 去發問, 找到真正的答案。
唯有在創造生命的主那裏, 才找到生命怎樣來; 唯有在勝過死亡的主那裏, 才找到死後生命將來會去哪裏。
我們相信, 唯有《聖經》可以告訴我們, 人從哪裏來, 將來往哪裏去。
人又有限制了: 只是短短的文字, 又怎能清晰透徹說明生命的奧秘呢? 因此, 此乃非常粗疏的陳述, 根本不完整, 不能代表豐富的[聖經]並豐盛的神, 故, 請只把這作為個人的分享吧!
懂得感謝創造我的主, 有救贖我的主與我同行我的人生路, 並得著死後有永生的盼望, 有主耶穌應許「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然而, 人的智慧就是有限, 以致單單是修身這一步, 就足以用上一生的時間精神都未臻完善, 又有誰可以知道死後之事呢!
人對世界宇宙的無助無知, 就只能停留在人所看到的範圍, 人能知能看到的以外, 就是甚麼也看不到, 甚麼也不知道; 於是, 所見的, 就只是「如燈滅」一樣, 漆黑一片。
能滲透生死的, 有誰可告知呢? 《聖經》有一卷書卷《約伯記》其中第28章亦提及這點 :「智慧從何處來呢? 聰明之處在哪裏呢? 是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隱藏, 向空中發鳥掩蔽. 滅沒和死亡說, 我們風聞其名。」 (意思是: 沒有人可以找到萬物生命的智慧)
接著說, 唯有「神明白智慧的道理。」 原因是甚麼?
「因祂鑒察直到地極, 遍觀普天下之下. 要為風定輕重. 又度量諸水. 祂為雨露定命令, 為雷電定道路......」(意思是: 連無重量的風都是祂定其輕重, 遍地無盡的江河海洋, 是祂度過量過而成的, 幾時有雨露, 是祂的命定, 雷電發出的方向, 是祂所定的......)
要問到生與死的問題, 不能從有限智慧的人處尋得; 只能從創造生死的造物主才能找到; 唯有找到誰是創造宇宙, 創造萬物, 創造生命的源頭, 才能從祂那裏「知生」「知死」; 且亦只有在造物主那裏才找到死後的生命。
人是不可知萬物宇宙的奧祕, 若只從人的智慧中想找答案, 找到的, 就只是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所述的各自限制。
我很愛中國的思想: 為著世界, 為著別人, 是應從自己開始認識開始學習, 但單靠自己, 就永遠只停留在自身的限制範圍之內了. 當看不到的, 就只能解釋為沒有了。
聖經《傳道書》第3章有言: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又將永恆放在人心裏. 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 人不能參透。」 是神創造人時, 已把永恆放在人心裏, 所以, 人自古便會「天問」, 總會向自然規律限制範圍以外, 去發問, 去尋求答案。
或者, 在這刻, 問到, 想到這從來沒聽過的問題, 這[時]所引起的思想, 也一定是美好的:「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是為著對生命對生死, 能向準方向去尋求, 去發問, 找到真正的答案。
唯有在創造生命的主那裏, 才找到生命怎樣來; 唯有在勝過死亡的主那裏, 才找到死後生命將來會去哪裏。
我們相信, 唯有《聖經》可以告訴我們, 人從哪裏來, 將來往哪裏去。
人又有限制了: 只是短短的文字, 又怎能清晰透徹說明生命的奧秘呢? 因此, 此乃非常粗疏的陳述, 根本不完整, 不能代表豐富的[聖經]並豐盛的神, 故, 請只把這作為個人的分享吧!
懂得感謝創造我的主, 有救贖我的主與我同行我的人生路, 並得著死後有永生的盼望, 有主耶穌應許「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這都是我如塵土的人生何等有福, 有盼望, 有喜樂的原因!
《提摩太前書》
罪魁的感恩
《提摩太前書》第一章,一開始就已經出現不少常用到的「金句」,很值得深思沉澱:
1:5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值得自省反思!
1:13~14「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做的。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裏有信心和愛心。」
1:15~16「『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
這是晚年的保羅,回想從前的罪孽,深切發出的悔罪!而「罪魁」的出路,只有靠「憐憫」!!!不單「蒙憐憫」,甚至「格外施豐盛之恩,賜信心與愛心!」
而能夠不配地得蒙憐憫,保羅看到的,「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是神不斷在忍耐忍耐忍耐......著我!不單是感恩,且我又有多忍耐別的犯錯的人呢?
而神忍耐我們,施憐憫與我們,使罪魁回轉悔改,更進一步,是容許罪魁的生命見證「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
有罪之身,不單蒙赦免,更蒙使用,成為後來的人的祝福渠道!
這是何等大的恩典呢?
《提摩太前書》第一章,一開始就已經出現不少常用到的「金句」,很值得深思沉澱:
1:5 「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值得自省反思!
1:13~14「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做的。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裏有信心和愛心。」
1:15~16「『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
這是晚年的保羅,回想從前的罪孽,深切發出的悔罪!而「罪魁」的出路,只有靠「憐憫」!!!不單「蒙憐憫」,甚至「格外施豐盛之恩,賜信心與愛心!」
而能夠不配地得蒙憐憫,保羅看到的,「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是神不斷在忍耐忍耐忍耐......著我!不單是感恩,且我又有多忍耐別的犯錯的人呢?
而神忍耐我們,施憐憫與我們,使罪魁回轉悔改,更進一步,是容許罪魁的生命見證「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
有罪之身,不單蒙赦免,更蒙使用,成為後來的人的祝福渠道!
這是何等大的恩典呢?
2011年6月9日星期四
《創世記》
最後的恩怨情仇--傷痛的治癒
《創世記》最後一章第50章──自創世以來的恩怨情仇,特別是跟那些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之間的感情瓜葛特別多!
我常想:關係疏離,又怎會「鬧得出交」?關係越是親密、接觸越多,才會浮現分歧、糾紛、磨擦、碰撞、爭執、甚至紛爭瓜葛……
當約瑟已哭訴著原諒了哥哥們後,對於「心有鬼」的哥哥們,心病仍在;當雅各一死, 哥哥即刻恐懼起來,看來,從來都沒有相信過約瑟已原諒了他們!
當日約瑟說 (45:5~8):「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自憂自恨,這是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你們的生命。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裏來的,不是你們,乃是神......」
今日約瑟再次哭著說(50:19~20):「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約瑟不是不知道哥哥立心要害他,他不是不經歷過被傷害的痛苦,所以,他才給長子起名叫「瑪拿西」(意思是"使之忘了", (41:51)「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
但要使傷害得治癒的,卻不是忘記(他怎能忘得了?看著哥哥們,第一時間便偷偷痛哭!傷痛怎能忘?) 縱然是豐盛富足的生活及成就(二子名叫「以法蓮」意思是"使之昌盛",「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都不能抹去過去受的傷害。
這些人生路途中所遭受的傷痕,能夠轉化為恩典、喜樂與祝福的,唯有看到「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手」!
約瑟不再視被賣到埃及地這經歷為傷害,而是,這經歷只是「神差我」先來,且看得準神的美意是「為要保全生命」(單單45:5~8就出現了三次的「神差我」「神差我」「差我」,以及「不是你們,乃是神」)!
我所遭受的傷害、我陷入死蔭幽谷、我被困在困苦中沒出路、我要「回贈」更強的傷害,卻換來更嚴重的孤獨......忘記,或是生活的豐足成就,或是嘗試的報復,從來都不是出路,反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
然而,若看到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手,在神的容許之下,就能看到:不是「你/你們」傷害我,「乃是神」差我!且是為要「成就今日的光景」!為著要賜福!
這樣,所受的傷痛不單不藥而癒了,更甚的是,根本就再沒有傷痛,連傷痕也再沒有了,因為不是你們要傷害我就傷害得我,而是出於神的美意,差我面對這些遭遇,是為我/為別人作預備,保全約瑟並保全約瑟全家!
對傷害過我的人,「我豈能代替神呢?」一切既是出於神的計劃,預備更好的路;一切的審判既是神──就沒有一件事是「我豈能代替神」了。這不是逼於無奈之下的「阿Q」想法,而是一種眼望永恆,看到主的手,一切便豁然開朗──心境豁然開朗、心胸也豁然開朗,心情也會立時開朗喜樂,大快活起來呢!!!
我們不需要靠「瑪拿西」及「以法蓮」來幫我們走出黑暗,生命只需有主,只要看到一切乃是出於神!神不單有為我預備,成就今日的光景,更讓我成為神賜福別人的渠道!
《創世記》最後一章第50章──自創世以來的恩怨情仇,特別是跟那些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之間的感情瓜葛特別多!
我常想:關係疏離,又怎會「鬧得出交」?關係越是親密、接觸越多,才會浮現分歧、糾紛、磨擦、碰撞、爭執、甚至紛爭瓜葛……
當約瑟已哭訴著原諒了哥哥們後,對於「心有鬼」的哥哥們,心病仍在;當雅各一死, 哥哥即刻恐懼起來,看來,從來都沒有相信過約瑟已原諒了他們!
當日約瑟說 (45:5~8):「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自憂自恨,這是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你們的生命。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裏來的,不是你們,乃是神......」
今日約瑟再次哭著說(50:19~20):「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約瑟不是不知道哥哥立心要害他,他不是不經歷過被傷害的痛苦,所以,他才給長子起名叫「瑪拿西」(意思是"使之忘了", (41:51)「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
但要使傷害得治癒的,卻不是忘記(他怎能忘得了?看著哥哥們,第一時間便偷偷痛哭!傷痛怎能忘?) 縱然是豐盛富足的生活及成就(二子名叫「以法蓮」意思是"使之昌盛",「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都不能抹去過去受的傷害。
這些人生路途中所遭受的傷痕,能夠轉化為恩典、喜樂與祝福的,唯有看到「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手」!
約瑟不再視被賣到埃及地這經歷為傷害,而是,這經歷只是「神差我」先來,且看得準神的美意是「為要保全生命」(單單45:5~8就出現了三次的「神差我」「神差我」「差我」,以及「不是你們,乃是神」)!
我所遭受的傷害、我陷入死蔭幽谷、我被困在困苦中沒出路、我要「回贈」更強的傷害,卻換來更嚴重的孤獨......忘記,或是生活的豐足成就,或是嘗試的報復,從來都不是出路,反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
然而,若看到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手,在神的容許之下,就能看到:不是「你/你們」傷害我,「乃是神」差我!且是為要「成就今日的光景」!為著要賜福!
這樣,所受的傷痛不單不藥而癒了,更甚的是,根本就再沒有傷痛,連傷痕也再沒有了,因為不是你們要傷害我就傷害得我,而是出於神的美意,差我面對這些遭遇,是為我/為別人作預備,保全約瑟並保全約瑟全家!
對傷害過我的人,「我豈能代替神呢?」一切既是出於神的計劃,預備更好的路;一切的審判既是神──就沒有一件事是「我豈能代替神」了。這不是逼於無奈之下的「阿Q」想法,而是一種眼望永恆,看到主的手,一切便豁然開朗──心境豁然開朗、心胸也豁然開朗,心情也會立時開朗喜樂,大快活起來呢!!!
我們不需要靠「瑪拿西」及「以法蓮」來幫我們走出黑暗,生命只需有主,只要看到一切乃是出於神!神不單有為我預備,成就今日的光景,更讓我成為神賜福別人的渠道!
訂閱:
留言 (Atom)